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落难情缘> 第227章 倾诉家事(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7章 倾诉家事(3)(1 / 7)

李氏见梁金莲已听得明了,接着又更进一步:阿莲,你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

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

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

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众生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要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人们明知放下是好,而总不能放下,何故?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

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

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

最后,李氏归纳说: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此时之心,即是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