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靖难攻略> 后记·弘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后记·弘治(1 / 9)

“铛…铛…铛……”

成化二十三年三月,伴随钟声作响,成化皇帝朱见深在经过五十四日的停灵后葬入天寿山乾陵。

七日后,四十三岁的皇太子朱佑樘于北京奉天门即位称帝,改元明年为弘治,是为弘治皇帝。

同日,十三岁的朱厚照被册封为皇太子。

即位后,朱佑樘没有修改什么政策,而是继续按照成化年间的政策进行。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尽管解决了中原两京一十三布政司的臣民阶级矛盾,了矛盾却随之转移到了海外。

从成化年间就不断移民中原以外的百姓们挤占了西部、海外百姓的生存空间。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那就是愈发内卷的一线城市淘汰了大量人口前往二线城市。

尽管这些人口在一线城市不算什么,可中原地区毕竟是教育最好的地区,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口,不管是学历还是学识,都要比偏远地区的百姓更有竞争力。

就业问题不会消失,只会以一种新的形式转移。

西部和海外的百姓在工作竞争上惨遭淘汰后,便开始了有田务农,无田流氓的日子。

波斯、山南、碛北、西海、东洲等地区的叛乱层出不穷,以朝廷为主导的大量官营工厂效率低下,债务频发。

在此关键时候,官营工厂重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弘治二年四月,杨廷和、杨一清等人上疏建议重组官营工厂,降低官营工厂的工价。

二人的奏疏上疏后,立马引起了王守仁的上疏。

王守仁以为,当下虽然艰难,但远远还没到需要重组官营工厂的程度。

他认为官营收益低下,主要是因为许多官员尸位素餐,无所事事所导致的,应该对官营工厂展开京察,而非重组官营工厂。

他的建议让朱佑樘摇摆不定,而武勋们也极力反对重组官营工厂,原因十分简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