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场(10 / 12)

,只剩下了心性论里的“天性”,也就是理欲论。

这就相当于所有的阵地都已经彻底失守了,只剩下这最后一块坚实阵地了。

而一旦理欲论也辩不过,那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面旗帜,自然就要被拔除。

到时候,就意味着反方辩手们的彻底失败。

所以,胡俨不得不从理欲论出发,做最后的防守反击。

这里要说的是,理学的心性论的终极形态,也就是朱熹的“天理人欲论”,是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属于极端案例,而对待人欲,并不是指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物质欲望,而是指超出正常欲望范畴外的东西,也就是朱熹定义的“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即人欲是人的后天因受物欲昏蔽而致的疾病状态,循其病态则表现为私且邪。

朱熹不是疯子,相反,他是能列入“诸子”的存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儒的巅峰存在。

所以,朱熹不会犯逻辑上的低级错误,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朱熹认为它们是相对的,所谓“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的理欲观念里,是肯定正常的物质欲望的,认为一个人饥欲食、渴欲饮,这些都不是人欲,而是天理但是如果饥不仅食,而要求美味;渴不只饮,而要求琼浆玉液,这便是人欲。

如果是小农经济基础下的封建帝国,缺乏商品循环,严格控制流动与流通,那么这套“天理人欲论”,当然没什么毛病,不仅没毛病,而且非常契合。

朱元璋一直致力于把大明建设成一个道德模范大农村,所以很喜欢朱熹的这套理论。

但在如今的永乐时代,一切显然都变了。

消费主义虽然是陷阱,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伴随着物质欲望的膨胀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