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一十七章 心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七章 心性(5 / 12)

稍后再讲。

太虚气本论→性两元论

就哲学上的本质关系,其实是宇宙论→人性论,或者说本体论→人性论。

所谓本体论,在哲学上就是指通过探寻自然的本质,追寻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以及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理论方法。

今日太学之会,所讨论的基本都是气本论。

姜星火提出的物质一元论,就是气本论的变种,也可以说是本体论或者宇宙论。

而本体论的版本变革,必然会引起人性论的变革。

这是因为,自北宋五子以来,华夏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在追寻世界的本质的视域中来建立各自的思想体系的,之所以要建构本体论的思想体系,就是为了合理地解释人的本质,为了探寻人性的善恶,从而为人的成圣成贤找到理论根据。

应该说,从理学诞生起,人性论就和本体论紧紧联系在一起,北宋五子,一直到朱熹,都是基于本体论的视角来阐述人性论的,而“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分,正是“理气二元论”这个本体论在人性论上的映射。

杨敬诚亦是跟着出声道:“横渠先生有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前面的两句自然不用解释,方才在气本论的辩论中已然清楚了,后两句则是张载关于“性”和“心”的认定。

张载认为,太虚与气构成了“性”,“性”和“知觉”构成了“心”,“性”是太虚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太虚和气是“性”的主要来源。

张载心性论公式:

1太虚+气=性

2性+知觉=心

3(太虚+气)+知觉=心

之所以会这样解释,是因为张载认为太虚和气是两种东西,所以它们在性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在张载的思想中,太虚之性是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