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科幻灵异>江海潜寻> 第68章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1 / 3)

2028年,正月初九。

上海市文物局里,针对“长江口四号”沉船的发掘工作,召开了三次会议。

为了这次会议,以王逸少、郭超仁为代表的考古队成员、以邹敏为代表的专家组,各自拿出手里的数据资料,展开充分论证。

方案有三:其一,采用传统的“解体打捞法”,将倒扣在江底的沉船拆解好,逐一取出水面拼装;其二,像“南海一号”“长江口二号”一样进行整体打捞;其三,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先抽干围堰里的积水,再将水下考古变为陆地发掘。

王逸少、郭超仁的看法趋于一致,王逸少直接表态:“采用第二种方案,对‘长江口四号’进行整体打捞。”

郭超仁接口说:“因为已经有了两个很成熟的先例。尤其是‘长江口二号’,它的水文环境,和‘长江口四号’是一样的,可以提供参照系数。”

作为奋战在考古一线的人员,王、郭二人的意见,不无道理。

匡有为不禁想起2022年的秋冬,那是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峥嵘岁月。

11月20日晚上,专为打捞“长江口二号”的“奋力”轮打捞船定锚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每个人都严阵以待,不敢有一丝懈怠。

21日清晨,“奋力”轮打捞船开始工作。

之所以选择20日、21日工作,是因为这两日天气状况极好,风速约在每秒2到4米,潮汐平稳。

在这样的水文环境里,船舶的位置较为稳定,以免在沉船的打捞过程中出现偏斜。

除了“奋力”轮打捞船,考古队还“祭出法宝”,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一旦事成,便将是水下考古行业里的又一项世界性的突破。打从2007年“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后,我国没有再进行过古船整体打捞。

因为,有太多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