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三十七章 欲言又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三十七章 欲言又止(3 / 10)

清朝中期识字率3%,晚期20%,但实际上识字率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得看识字标准。

研究古代识字率,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就是单纯讨论识字率而不讨论识字标准,在这点上就得提起近代的《寻乌调查》了。

在调查中,作者就特别注意学历和实际读写能力的区分,他调查入如下:

清末民初不识字的人口占据60%,识字人口占据40%。

看上去似乎很高,但如果按照标准细分,那只识名字的人口占据40%中的60%,识字二百以上的人口占据20%。

能记账的人只有15%,能不借助字典看三国等的只占据5%,能独立写信的只有3%,能做文章的只有1%。

可以看到,貌似识字率高达40%的清末民初,实际上真正有读写能力的其实不超过10%。

明代的情况与这个调查类似,但情况比清末民初好一些。

首先得益于朱元章和明代历代皇帝推广官学和私塾,这种基础识字班的数量很多,导致明末很多人认识一点字。

按照吏部历年秀才、举人和曾经官学、私塾的统计,天启元年的能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口约占80%,识字二百以上的约有其中的40%。

能记账的人口有30%左右,能自己的有20%左右,能独立写信的有15%,能做文章的基本都是童生以上,约占人口5%左右。

这样的识字率,尤其是懂得做文章的童生,基本上都是和乡绅牵扯相关的人。

办报纸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用,因为官府的邸报他们往往只看对自己有利的,而百姓大部分又看不到邸报,或者说看不懂邸报。

文言文放在后世苦涩难懂,放在这个时代也一样。

能看懂文言文的人口也不过10%左右罢了。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办报纸,宣扬什么精神和什么政策,那不是给百姓看,那是给士绅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