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七八五章 工业革命(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八五章 工业革命(二)(1 / 5)

县城里的产业,几乎都是围绕着苏南资本的需求展开的。

本地的工商业,布局还算是比较完整。

粮栈,以及粮栈配套的高粱烧酒业、榨油业、豆饼加工业。

商号,售卖从营口沿着辽河运输上来的棉布棉花绸布茶叶白黑红糖香料铁器以及从生到死的基本全套杂货。

客栈车店,提供辽河运输线的夏季水运、冬季爬犁冰运的全套服务:吃饭、喝酒、马料、窑姐儿。

后世的歌谣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煤矿什么的,暂时就算了吧。铁路还早,对煤需求最大的苏南地区,现在用的是徐州府的煤。

至于大豆高粱,则和原本的演化路线,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

大豆的演化路线基本是一致的。

原本历史上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发展,源于一战之前的欧洲战备,无烟火药对油脂的需求;以及合成氨工业之前,日本农业对豆饼肥田的需求。

现在,这里的大豆产业,也是以一种资本需求的商品化模式发展起来的。

苏南资本来东北,沿着辽河流域运输方便的地区,进行圈地,种植大豆。

苏南的蜡烛工业、肥皂工业,急需东北的豆油。

苏北的棉花种植业,也需要价格低廉的、此时所能找到的成本最低的氮肥。

而因为化肥工业此时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南美洲的硝石做氮肥又实在太远,是以由于豆科植物的特殊性,资本圈地种植大豆,成为了苏南资本投资的一项优先选择。

因为豆科植物自发的固氮机制,使得豆类的产量呈现一种非常奇葩的状态。

伴随着后世化肥的使用,小麦亩产从原本的一二百斤,蹭蹭蹭地涨到了一千四五百斤。

伴随着后世化肥的使用,黄豆的亩产,从原本的二百斤,憋憋屈屈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