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七七六章 争功(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七六章 争功(五)(1 / 5)

幕僚的话,已经说的不能再明白了。

改革,改变、变动、变法,得有目的。

那么,在生员、科举等问题上做文章,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的、有才能的、懂实学的、所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么,到了县学时候,再搞分斋教育,已经毫无意义了。

成为生员的平均年龄,最小也得个十七八、甚至二十来岁了。都这个岁数了,再从头学那些已经严重分化的、专业化的学科?那能学出来什么?

所以,改革绝对不能以教育更全面的人才为目的进行改革。因为那意味着要改变全国的科举制度、改变全部的私塾教育为学校教育。

谁敢这么改,谁死。

而且也根本没钱这么改,现在县里官学收的是生员,而考中生员之前的教育要么是靠私塾、要么是靠族学、要么是靠自己家里请的西宾、要么是靠家学,很少一部分是靠义学。

要改成全面的学堂教育,别的不说,钱从哪来?少建一些,那么谁能入学、谁不能入学?

这和刘钰办的那些实学的义学不同,那边的义学,从第一天入学就讲的很清楚:你们都是边缘人,是做不了官、考不了科举的。

而要是办成从小学堂就开始的分斋式的、以经学为主的生员考试前的教育模式,是要考科举、是要做官的。

再说了,像是治水、工程、建筑、土木、军械、农学、冶金、航海、测绘这样的贱人之学,大顺此时也并不缺这方面的人才。

既然改革绝对不能以教育更全面的人才为目的,那么分斋教育这种就压根不要去考虑了。

那么,剩下的目的,无非两种。

一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几十万特权生员在基层的控制力,彻底解决从明中晚期就开始的生员政治流氓化、地方势力化等问题。

一种,就是假装进行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