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都市言情>激荡1980> 第101章 杠杆收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章 杠杆收购(1 / 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全信书不如无书。欧美资本市场长期形成的信用评价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不足。

且不说像标准普尔、惠誉、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会不会有所偏颇。就算他们如上帝一般公正,那些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展现的也只是一家公司的过去而非未来。

投资者们用过去的数据去分析未来,自然会产生偏差。米尔肯成功抓住了这个体系里面的漏洞,通过对企业管理层能力的判断,以及所属行业前景的分析,在七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周阳也开口点评道。

成功者自然更容易受到追捧,华尔街推崇米尔肯的人大有其在。但是没有谁能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周阳眼前的马丁·弗里德森,对“垃圾债之王”显然就不太认可。

而这也正是周阳所希望,他不需要米尔肯的迷弟。要知道垃圾债券在红极一时之后,最终还是因为风险过高,褪去了最初传奇的色彩。

大量把米尔肯视为神明,闭着眼睛买他推销的垃圾债券的投资者,最终以亏损累累收场。德崇证券也在1990年破产,成为自大萧条之后七十年来,华尔街倒下的第一家投行巨头。

七十年代只能算是垃圾债券崛起的序幕,米尔肯还在靠自己的眼光赚钱。

毕竟准确判断出哪些濒临崩溃的巨无霸能够涅槃重生,哪些刚刚冒芽的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真本事。

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米尔肯等人为垃圾债券发明了一种新玩法——杠杆收购。

某位投资者觉得某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准备对其进行全资收购。但他自己手中并没有多少资金,于是去求助银行,以即将被收购的公司资产作为抵押来提前贷款。

银行肯定不会轻易同意,因为一旦收购失败,中途付出的成本都会打水漂。更何况银行的抵押折现率不可能达到100%,就算银行同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