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明王首辅> 第385章 四姝进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5章 四姝进宫(1 / 4)

胡惟庸造反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自己亲掌六部,但老朱毕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这么多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于是便仿宋制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辅助他处理政事。朱元璋是个强势的开国帝王,心黑手狠,敢揽权的大臣都被他宰得差不多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士只相当于顾问和秘书,并没有实权。

建文帝朱允炆倒是个宽仁的皇帝,不过这倒霉的家伙坐了皇位四年不到就被叔父朱棣抢了皇位。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热衷于开壃拓土,长年带兵御驾亲征,没有时间处理朝政,于是内阁便应运而生了。

明成祖朱棣亦是个强势的皇帝,狠厉半点也不输他的老子朱元璋,史上绝无仅有的“诛十族”就是他的手笔,所以终永乐一朝,内阁实际并无多大的权力。

内阁的真正崛起是从仁宣时期开始的,国家承平,治国得靠文官,自然开始重文轻武,正因为皇帝对文官的倚重,内阁的权力开始逐渐提升,等到了成化和弘治年间,文官政治达到了小高峰,内阁也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机构。

特别是目前,嘉靖帝才刚登基,而且以潘王的身份继位,朝中毫无根基,再加上年纪尚小,制衡文官的太监集团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内阁的权力就更加非同小可了。

其实仔细对比一下,这个时期的明朝内阁跟现代的美国国会性质差不多,美国的国会开会根本不用总统到场参加,议员们讨论出某项决议后,总统只需负责签字批准,又或者否决就行。

这个时期的明朝皇帝也一样,其实所有大事都由内阁先讨论出处理意见,然后再交给皇帝批准,即使皇帝不采纳也只能打回内阁再议。

所谓的廷议,皇帝虽然有份参加,但也只能作为倾听者,最终结果还是下面的大臣讨论商议出来的,譬如选派钦差这种事就得交给内阁商议,皇帝不能自行决定人选,否则就是违规,文官会跟你急眼。

今天在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