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明天子> 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1 / 5)

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

但是怎么修补,也不过在太祖皇帝框架之中转悠而已。

而今杨鼎的建议,其实是重塑大明粮食运输体系。即便不推行一条鞭法,大明原本的赋税按照这个本分运行,也是大省民力的事情。

而且极大的加强了中枢的控制力。

朱祁镇打赢瓦刺之战,主要靠的是盐税,茶税,海关税。但是对真正控制的田税并不多。

并不是田税不重要,田税与附加在田税上面的徭役,才是大明最大的财富。

只是,朱祁镇以海运代替漕运,真正运送到北京的,也不超过八百万石,即便是大明赋税而今超过了五千万石,真正运送到京师的也不过一千万石而已。

剩下的都在什么地方?

要么折银,就好像户部每年给宫中的一百万金花银,就是江南粮税折银的。

另外就是按照这一张大网分布在大明的各个节点之上的。

当然了,以大明现在的管理能力,对这些节点的管理,根本就是失控的。这就是大明财政体系之上的先天顽疾。

所以满清入关之后,对财政上做出的改革之一,就是所有款项折银之后,除却留存部分之外,一律支京。

这才让满清的中枢权力大增。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

不过,他也明白,这个时代粮食运输难度。满清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出这样的操作。

朱祁镇觉得国家储备粮仓,不需要集中在北京,也不可能。

杨鼎所列出的仓库,总体上是沿着运河一线,与长江一线了布置。

通过陆路与水陆便于运输粮食。出了事情也编入支粮。

而且通过这样的整顿,朝廷控制在手中的粮食也就足够多了,不再是京仓两千万石了。

朱祁镇自然批准了杨鼎的奏折。

这些仓库都在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