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容纳得下?所以那个时候,漕运总督在运河东西两岸,筑起两条极高极坚的堤岸,在堤岸中间开一个节制水量的水门。每逢水浅的年分,便把水门开了,放进东、西两湖的水来。逢着水满的时候,便又开了水门,把运河的水放进东、西两湖去。借着这两条堤岸,做个运河的紧要机关。年年修造,岁岁兴工,也不知花费了许多帑项。淮、扬一带地方,也借着这个运河的力量,水旱不荒,年年的收成十足。
到了后来,河运改了海运,又省力又神速,并且还节省许多经费,政府便把漕运的事情永远改了海运,把漕运总督一缺也裁掉了。自此以后,这条运河便永远没有人来挑浚,这条堤岸便永远没有人来修整,由着他年深月久的淤塞坍塌,没有一个人来理会,直把这淮、扬一带的东西两岸渐渐坍塌得一个干干净净。那东、西湖的水,便一古脑儿都流人运河里面来,却没有了开闭机关,只有来路,没有去路。
一条运河里面安放不下,便都顺着下流一带灌注进来。那班淮、扬的百姓正眼巴巴的望得田禾成熟,大家高兴。那里知道被水一冲,都冲得个一物不留,一茎不剩。
今年如此,明年也是如此。一班百姓,还大家只说天公降饥荒,没有一个知道是运河年久失修,以致湖水顺势灌人的缘故。那淮、扬一带的居民,都是穷苦的多,富饶的少,那里禁得起这样的年年饥馑、岁岁凶荒?自然便都是流离转徙、奔走道路起来。一个个都是扶老携幼的望着镇江府、常州府、长江下流一带的地方来逃荒就食。常、镇两府的地方官,见这班饥民越来越多,到得后来连那淮、扬、徐、海三府一州的饥民,大家都逃避过来。地方官一时没有安置他们的地方,只得把地方上所有的寺庙都借给那班饥民居住。再到了后来,连寺庙也挤不下了,只得在城外拣一方大大的空地,胡乱搭些草棚,安顿那些饥民。那一种辗转沟壑的情形,琐尾流离的惨状,在下做书的一时间也描写不出来。那些地方官和那班本地的绅商,虽然
本网站为网友提供小说上传储存空间平台,为网友提供在线阅读交流、txt下载,平台上的所有文学作品均来源于网友的上传
用户上传的文学作品均由网站程序自动分割展现,无人工干预,本站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网友上传的内容(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
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ID账号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