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都市言情>大国重工>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翔机械厂的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翔机械厂的危机(1 / 5)

“业务不足,厂里发不出工资了。”

冯飞用叹息般的口吻向冯啸辰说道。

原来,冯飞所在的东翔机械厂是一家三线军工企业,与当下许多三线企业一样,都面临着军工订货大幅度减少,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窘境。

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执行了一条先重后轻、先军后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谓先重后轻,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发展;而所谓先军后民,就是把更多的资源优先用于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经常是要为军工让路的。

在50年代至70年代,这样一种战略选择当然是有其道理的。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大国,又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的重工业体系和军事工业体系,以免像后世我们的南亚邻国那样,作为一个12亿人口的“最大民主国家”,连子弹都要从国外进口。

然而,先重后轻、先军后民的道路,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轻工业不但具有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职能,还是积累资金的重要部门。忽略轻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业积累不得不长期依赖于对农业的“剪刀差”,而农业能够提供的支持毕竟是有限的,最终重工业的发展也就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先军后民的影响就更大了,军事工业是纯粹的消费型工业,难以创造出利润。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事工业,建立起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强大军事基础,但与之对应的民用工业未能发展起来,造成了一种畸型的产业结构。

中国当年的战略模式,很大程度是从苏联学习而来。而作为老师的苏联,就因为长期忽略轻工业和民用工业,导致百姓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心存怨懑,并最终带来了苏联的解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经济体制上的变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业战略的调整。70年代末,国家毅然放弃了“十个鞍钢十个大庆”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思路,下马了一大批重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