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都市言情>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个字的课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个字的课程(4 / 5)

。是我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具有无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

“这和我们国古人重视经验的思维习惯,推崇古籍的学术传统,讲究出处典故的学表现风习有关。”

“某类意象经前人使用,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后,便具备了某种化能量,之后有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体的作品被反复引用,最终成为种化符号。”

“国古代学作品浩如烟海,由于作者主体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对同事物,往往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因此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于是许多事物的意象变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梅、柳、竹、雁、杜鹃、月……这些意象可以说每每自成体系,每类背后都蕴涵着丰厚的化内容。”

“我们今天单说鸿字。古代学作品,谁也不能否认“鸿雁”在传统抒情学出现之频繁。”

“就《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其收录以“鸿雁”为题的赋有十篇,诗词百六十七首,纪事、传说、杂录若干。至于散见于各体的点缀,那就是不计其数。”

“这个字最早的意向,是‘整齐,端肃’的意思,《易经》里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为什么会有此意向?这是因为古人见到大雁成人字形或者字型迁徙,就好像天子出行,诸侯班列,因而产生的联想。”

“加上它飞得极高,从此引申,之后又产生了‘清高贤士’的意向,诸如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诸如王安石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易经》之后的《诗经?小雅?鸿雁》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大家看,天子之班和流民之师,所见所想是不同的。因此鸿雁的意向,在这里从端肃整齐,过渡到了‘流民以鸿雁自比’,这个新的意向来自哪里呢?明显是来自候鸟每年的迁徙往返,形容劳顿之苦。”

“从这里引申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