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速阁>历史军事>抗战之红色警戒> 第304章 中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4章 中医(3 / 6)

贤不避亲可以,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没有功劳没有资历只能一步步走。

“特区内不是已经建设好了三所中医院了?”唐明月的出现倒是让孟享想到了中医的问题。

这个时代,中医已经有些势弱。

经过西方文明的冲击,西化在某些人的口中竟然成了真理。古老的华夏文明都被打包归类于糟粕一类。

文化上多次的排斥废止中医的活动,让中医大伤。随后不久,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的大工业生产化,以及冰冷便捷的机器逐步代替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导致了中医更快的没落。

中医传承时间上的高成本,比之短期高效大众化的西医,有不少的劣势。在以后的很多年内,普遍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吃香。再到后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曰益强大,国人自信心的曰益增高,为了寻求自我的全面认识,使得本土文化开始复苏,传统文化逐步兴起。中医的问题又提到了台面上。

但是在经过急功近利的金钱冲击的过程中,诸多类似老中医的骗子游医现象让人们印象深刻,加上经过了百年的悉心培养,国内的医药主流话语权依旧是西医权威。所以,中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民间浮沉。

随后在处理一些疾病的过程中,中医的神奇特效让世人开始思考中医的地位问题,随后高丽棒子的申遗事件又让国人飞涨了对中医的热情。加上拜金主义的思潮开始大量粗制滥造教授、专家,兼之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当滥用抗生素使得新药研制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主流的西医就被国人开始不信任了。

不过说到根本,还是与国家的扶持程度有关。八十年代前,受到国外封锁,自力更生只能大量的扶持依靠本土中医。随后的开放,又开始向大众化的西医倾斜。国力强劲以后,又开始打自有品牌的文化牌,特色华夏没有自主特色,哪里还算得上一个强国。国家大势,这才是中医起伏的指挥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